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

臺灣可以領先世界立法強制安裝無人駕駛系統,但可落後世界十年百年再開放執照

抱歉,因奇摩留言板無法留網址,只好自製關鍵字,請點此進入

刑法納入鞭刑制度公投連署表格










怎麼講就怎麼被噓,我真不懂,強制安裝無人駕駛系統的概念那麼難懂嗎?

我一直說,安裝但不開放執照,車還是由人來開,機械只是輔助,以這個車禍為例,牌子寫50/km台灣人開100很正常啊!罰不怕的你又能怎樣?但如果有無人駕駛系統,該路段限速50,駕駛催緊蹦也就50,就算人睡著了,車子偵測前方車輛動態與駕駛狀態,自動減速至路邊停車,這些都是很成熟的技術,谷歌模型也證實的確能有效防止人為疏失肇事。

愛怎麼噓你就噓吧,反正我喊我的;況且無人駕駛系統的全面上路,早晚也就這二十年間的事了。

聯結、大卡、大客、拖吊,這些車哪台不是「百萬」大車,跟車價相比,加裝無人駕駛系統頂天數萬元,完全不影嚮銷售,而這些大車車,運輸效率雖高,但每次出事付出的人命代價也相對高,從這些特種車強制安裝起不行嗎?

就當試試效果,為同路的小車、機車,多提供一層保護有什麼不好呢?若是效果不錯,再漸漸向小車推廣;若行路實測沒啥效果,大不了政府幫全部有安裝的大車買單,一台算五萬,一萬台也才五億,二場煙火錢花不起?

柯市長若拆大巨蛋,百億元就沒囉!台北市不過地方政府都不把百億放在眼裡,區區五億元,中央政府拿不出來嗎?

有版友指教,問我若是無人駕駛車肇事,責任歸駕駛還是車子?難道把車子送去關嗎?

提出這種鳥問題的大德,你思考硬化的程度,可以去北韓當大官了;自己回頭看看我每次提安裝無人駕駛系統,哪一次主張過車要由機械來操作?

從來我就主張,臺灣可以領先世界立法強制安裝,但可落後世界十年百年再開放都無所謂,再說一百次,機械只是輔助,車還是人來開,根本就沒有肇事歸責的問題;你再魯!牆壁都破洞了!

這些特種大車,每個月繳的罰金都足夠裝一套,一年一台車可裝十二套,你這個殭屍政府,就是愛賺這種人命錢,也不願動一動,把錢花在有用的地方,更!越寫我就越氣!

我自己同時是汽機車族,駕齡二十三年,沒騙你啦,停紅燈被撞過三次,以前沒有主動式剎車沒話講,現在主動式剎車被很多車商列為標準配備,為何法令跟不上科技脈動?強制安裝主動式剎車很難嗎?

別人就不說了,柯市長您聽聽有沒有道理,屬台北市監理的大型車輛強制安裝無人駕駛系統,外縣市進入的特種車若沒有安裝,進入台北市就計費給路權,這個地方行政法就可以作了吧?當個領頭羊,一旦實施,其它縣市不跟進都不行,因為台北市是首都。

根本不必等立委立法,指望立委不如求神還比較實際。當然這麼說對立委也不公平啦,碰上黑道要喬事,立委還是很有用的。

隨著時間過去,無人駕駛科技越趨成熟,各項商用偵測科技也越普遍的同時,這些因人為肇事而犧牲的一條條人命,也越來越不值。

如同腦袋硬化的版友所質疑的,裝了無人駕駛系統就能避免這類憾事發生嗎?對啦,你好有道理,沒人能保證有效,但是就算裝了沒效也沒差,不是嗎?

就當給小車與機車族安慰劑,這樣都不行?

回光頭佬:
自己回是因為,寫太多,一次貼不完;你說的是大型車所使用的充氣式剎車,若真屬機械故障,那也只能求神了不是嗎?我確定只有全面禁止使用機械,才能完全排除「機械故障」為肇事因素,你應該是人力搬運的支持者吧?
再,你舉飛機為例,完全暴露你對飛航的不了解,現代飛機的死亡率比火車低,但肇事率卻比火車高,你如何解釋?你可知道,現在的飛航,機師只要操作起飛與降落,若無特別事故,全部航程均使用自動駕駛,機師僅監控而已,不知你所謂的「全人工智慧控制科技」到底多科技?變形金剛那麼科技??
現今飛航遠比沒有GPS時代安全得多,硬要拿來跟車子比較不知有何意義?況且,我說了多少遍,安裝無人駕駛系統僅作輔助,不開放自動駕駛執照,話說回頭,大車車安裝是有花到你的錢暱?

回Vincent Fang:
沒有!

回Phantom:
不,我真的是指無人駕駛系統,而且不是目前的各項輔助裝置;因為車輛邁入全面自動駕駛是必然會發生的事,所以行控資訊中心與其數據量便極為重要,現在就開始作,為的是收集大量的行車資訊,直至確定其安全性遠大於人為操作,再漸漸開放自動駕駛。很多東西都是如此,早作比晚作好,晚作比不作好。
你說的路面埋東西,我早說過了,在路面下埋一條引導線,成本極低,自動駕駛將GPS與地面導線的二項參數作比較,便能很精準的引導車輛,這也被噓爆,都不懂為什麼......。

順道一提,GPS實為美軍全球導航,其軍用精準度可達5-10cm,並非你們所知的商用數據誤差值大至25m,老共的北斗更可達2-3cm,不然你以為一顆洲際飛彈怎麼從西半球射中東半球的一艘船?老共如何射中飛行速度達4萬/km的衛星?

回殊意:
是的!你很有概念,想像一下,未來的每台車就像是捷運車廂,你設定好路線後,出發便加入一整列車隊,然後在轉彎處離隊,再加入另一隊中。
早在自動駕駛上路前,模型便清楚的指出,快速運輸的要點不在「極速」,而是在「均速」,所有車輛同時起步與剎車,能避免車輛回流蝴蝶效應,於是汽車也能達到捷運或火車的效果。

之前我只要一提到自動駕駛系統,都被噓爆,今天沒被噓到隱藏已甚感欣感。又有這麼多版友參與討論,那麼我即便自曝其短,也應該詳加說明,以表敬意。

回光頭佬:
那麼我們就先定義什麼是「無人」,什麼是「自動」,文湖線沒有駕駛員、航海家一、二號算不算無人駕駛?第六代戰機因人體無法承受G力所以沒有駕駛艙;以你所述,這世上的確沒有所謂的「無人」,那麼我便依你意見,將所有相關訂正為「自動」,我所提及之所有「無人駕駛系統」,真正意義上均指「自動駕駛系統」,如此,我們可免於字詞上的糾結。另外,所有已經公佈週知的科技,無論如何先進,其實際進展已領先二十年,不如這麼說更清楚,相對各國軍方或大型工業集團,我們生活中所接觸的所有科技,都是二十年前的科技,所以網路是否由二戰時期開發,請自行求證。

剩下的,請容我慢慢道來。

有了這個前提,我認為光頭佬在機械故障上鑽牛角尖並沒有意義,YKK歪的更離譜,我試圖描述真正可行的自動運輸藍圖,有疑問再討論。

請將全球網路想像成神經網,每個終端機(手機、電腦等)都是神經元,位於各國無論商用(如谷歌、百度),或軍用伺服器,都是大腦,然後我們將「自動駕駛」與「自動駕駛系統」分成二個部份來看。

一台車配備「自動駕駛」,充其量只能達到反射神經的功能,就算其探測器可偵測方圓5km又如何,如復航摔機砸中車一般,頂多只能降低肇事率,並不能讓自身免於意外,光頭佬在這點上說的沒錯,以目前的科技,若以時速160km的砂石車,偵測到前方200m障礙,也未必能及時剎停,更別提衰到同時發生「機械故障」。

但「自動駕駛系統」就完全不同,之所以能稱為「系統」,指的是一套完整的機制,而配備「自動駕駛」的車輛,只是運輸端的其中一環而已。

YKK的訊息有誤,事實上,諸如Benz、BMW、豐田等大廠,自動駕駛車早脫離概念車階段,已經實驗成功,且即使不搭配GPS,單單車輛本身便可充分判斷路況,安全性極高,這部份請自行求證,但我們仍然只能將自動車視為神經元,真正的大腦,是谷歌的無人駕駛伺服器。

谷歌很早便開始研究自動駕駛,其研究方向著重於他們一向擅長的資訊收集,與單一車輛的路況分析能力相比,谷歌將所有自動車的資訊匯整到伺服器,再由伺服器回饋分析後的資訊給自動車,只要你在行車,車輛與伺服器就不斷在溝通,光講到這裡,我想不少人應該恍然大悟了。

谷歌的自動車還有一道溝通方式,就是前車與後車通訊,如同神經細胞一般,將前方資訊不斷向後傳,所以即使有部份路段,或部份車輛無法與伺服器溝通,仍然可以透過其它車輛傳遞資訊。瞭解系統結構後,再回頭看自動車。

當你的車入列後,由行控電腦接管,開車的是「車」,但決定怎麼開,卻是伺服器,所以別說是200m前的障礙,就是200km外當下發生的障礙,你的車都能立刻反應,光頭佬的問題至此解決。

所有的車輛同時起步,同時剎車,就像捷運車廂,每個車廂都有剎車,不像早期火車只有車頭有剎車,所以不會追撞,YKK或許因為資訊不正確,才會作出那樣的結論。

我們永遠在追求更快、更安全的交通方式,無論我們當中誰說的對或錯,如果此樓能多讓一些人看到,或是能讓我們小老姓對交通安全卑微的請求,主事者能聽到一點,就當成對這場車禍的犧牲者追悼罷。畢竟不是寫論文,我也不是個什麼,就寫到這裡。

後記,大車廠很早就在研究氫燃料電池,但同時也推出油電混合車,原因為何?因為他們也無法預測何種科技會主導下一個世代,在資源足充的情況下,他們寧願握有兩種技術,也不願冒著只賭一邊的風險,NOKIA殷鑑不遠,我與殊意同感,只要有「可能」,都值得一試。

回YKK:
我寫了那麼多,也是希望你們瞭解,你永遠都是產品的"實驗品";你可知便利商店冰櫃內的飲料每週都有新品?上架一個月賣不動就下架?
我瞭解你們很有討論的誠意與意願,我也很樂意與版友交流,但我寫太長,經常貼不上來,如果您方便,可至我的「斯源的生活札記」,或許我們可以作個朋友。

我說:「車商早已完成自動車的研發」,你們不信,那麼我再說車商早已作好自動車的量產準備,你們更不會相信。YKK,你已邁入未來而不自知。
你印象中的科技是漸進式發展,那是你的時間尺度拉太短,將它拉長一點,以百年為單位,你會發現,人類的科技,的確是跳躍式進展;弓箭的發明,是長程武器的尖端科技,內燃機的發明,是單位運輸的尖端科技,網路的發明,是溝通方式的尖端科技;回想一下,若你我早生個80年,你我都是農民,因為,1940年,台灣80%人口務農。

請隨意進入任一品牌車,調出其2010-2015的全部車款,你會發現,很多「自動駕駛系統」的相關配備,在這幾年項目(如主動式剎車、自動軌跡巡航、路人辨識等)快速增加,且陸續被列為標準配備,其進步與價格下降之快,遠超出過去二十年所出的新款車,原因何在?
一、自動駕駛全系統未擁有完整資料庫時,自動設備都是多餘的。沒有資料庫,中控如何回饋?拿什麼回饋?所以我一直說「強制安裝」,這是先有雞或蛋的問題。
二、中古車市崩盤,這點屬經濟因素,也是政府遲遲觀望的原因,台灣路上跑的一千二百萬輛汽車都是中古車,每台算二十萬便宜嗎?新台幣2.4兆元!這還不包含機車哦,台灣尚且如此,工業大國更不敢輕舉妄動。
三、相關法律的推動,誰擁有中控資料庫,等於握有這個使用區域的交通決定權,也就等於握有使用區域的生存命脈;谷歌的自動駕駛系統已完成,但這個系統屬於谷歌,還是中華民國?所以我才像鬼打牆的一直說:強制安裝但不開放執照。記得嗎?我主張領先安裝,但落後開放。

我的機車可以顯示前方路口的即時影像,也可回報前方數公里的平均車流,以利我決定是否改道,你的汽車有沒有?這種科技只值二、三百元台幣,就是導航王。相關技術早已成熟,並不是你說的還有待克服處,你必須清楚的知道,當新聞告訴你任何事時,你已經是全世界最後一個知道這件事的人了。我強調你的引用很有問題,目前的科技不能做到人腦1%的運算,所以無論飛機或車輛都需要駕駛人,有了駕駛人,為什麼要執著在車子自己跑,而我們什麼都不做?反正你也是要從A地到達B地,不是嗎?

以台北市為例,幹道路口都有監視器,某路口發生事故的同時,訊息發至中控,中控通知所有航向這個路口的車輛改道;另外依警車及救護車的來去路線,要求自動車讓出一條無車專用車道。YKK,這樣的事,現在的科技作得到嗎?答案很清楚的。

回頭看看這起車禍吧,就當它是無可避免的機械故障,這台聯結車是自動車,它在駕駛人踩下剎車前便已偵測到剎車故障,車立即知會駕駛,駕駛作出擦撞路邊的減速動作,有沒有可能因此少犧牲一個人?
這台故障車同時發訊給中控,中控除了通知所有等紅燈的車輛人員立即棄車外,也向所有自動車發出緊急閃避的指令。如此,有沒有可能又少死一個人?

這種科技很難嗎?不,它早已深深存在我們的日常之中,只是我們沒有充分利用而已,請記得你的手機能上網,當你準備行車時,將充電器插上手機的同時,你與車便已成為自動駕駛系統的一部份,這是十年前,智慧手機尚未普及,便已完成的事了。

文末,我描述的自動駕駛網絡是不是虛構?大家應該越來越清楚了,至於肇事歸責的問題,如前所述,不再累字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